东湖评论:打破评价链条,激发基层新活力
近日,中央整顿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在北京召开,重申了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官僚主义整顿、减轻基层负担的坚定决心。基层是国家治理的“神经末梢”,是党和政府沟通群众、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要挣脱束缚基层干部手脚的“枷锁”,解放他们,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落实中,树立坚持实干、讲求结果的新风气。
多维度考核,调动基层集体力量。上有千行,下有千针。基地往往要面对不同上级部门的多重评估。这些评价往往有不同的标准,时间和内容上有重叠t,让基层组织疲惫不堪、不堪重负。这就需要统筹规划、规范化,考核要素简单化、集中化,时间集中、考核统一,避免各级重复轰炸、超负荷。通过有效“松”根基,干部就能聚焦主要职责和任务,聚焦群众关心、促发展的主要活动。
对多余的指标说不,并根据实际目标进行评估。评价指标的设立要立足实际,在尊重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突出重点,确保指标的科学性、准确性和可操作性。指标制定不应制造毫无根据的“先锋指标”,而应坚决放弃“一刀切思维”,充分尊重不同地区、不同层次、不同领域的客观差异。要结合本地实际,建立反映发展基础差异的指标,引导不同地区走符合各自实际的高质量发展道路。根据工作情况,指标的设立应强调责任的适当性,不宜自上而下一概而论。坚决避免把上级应落实的战略性、宏观性任务简单分解到基层,避免各级过分强调,解决“小马拉大车”的问题。让指标具有挑战性和可操作性,让考核真正检验水平、绩效和动力;这创造了一个良性循环,以获得良好的考试成绩。
磨砺你的剑,消除多余的痕迹,让你的工作回归效率的本质。一段时间以来,一些地点和部门过于依赖后续行动使用工作报告、数据手册、照片和视频作为主要或唯一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检查。结果,基层干部花费大量时间整理材料、准备报告、应对检查,陷入了官僚作风不留痕迹的恶性循环。评估的真正目的不是比较材料的厚度或包装的精致程度,而是测试工作的有效性并促进其执行。推动考核由“看文件”转向“看结果”,更加关注政策项目是否落地、解决问题是否解决、人民群众是否满意,引导干部把前沿思维和精力付诸行动,落实成果。
评价是一根棍子和一支笔。要打破束缚基层手脚的“无形枷锁”,理顺考核指标,优化考核评价切实减轻基层负担,真正把考评结果与干部考核选拔任用挂钩,形成“表现好就考出好成绩、用好考试成绩”的良性循环,让考评真正成为推动工作、促进发展的工具。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创业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,留下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成果。当时的答题卡。
来源:京中网(湖北日报)
作者:秦朝杰(汉阳区委组织部)
编辑:王淑贤